官員的“必修課”
“我總擔心轄區(qū)內出事,也在琢磨一旦出了什么事,該采取什么措施解決。”在北京的一次重要會議上,南方某市一位市長向本刊記者坦言,“現(xiàn)在做官也很累,時刻像坐在‘火山口’上,不知何時會噴發(fā)。”
這位市長的感受,是不少地方“一把手”的心理寫照。對于公共事件,他們開始由以前的被動應對,逐漸轉變?yōu)橹鲃宇A防和化解。這既有來自不斷健全的“官員問責制”的推動,也有來自社會輿論的壓力。
毫無疑問,在中國各級政府管理體系中,應急管理還是一塊需要加速整修的“短板”,也是中國官員的一門“必修課”。
2009年8月底,首個國家級應急管理培訓基地在國家行政學院掛牌,開始采用案例教學對高中級官員進行輪訓。迄今為止,已先后舉辦了首期廳局級公務員應急管理專題研討班、省部級干部“突發(fā)事件應急管理”專題研討班、“中歐預警及應急管理研討會”等。有些地方不但選派官員到國內高校培訓應急管理課程,還派到國外學習先進經驗。
隨著各地應急管理人才需求量不斷增加,一些高校相關專業(yè)應運而生。2008年,廣東暨南大學領國內高校之先,率先開設應急管理方向專業(yè),培養(yǎng)危機評估和應急管理工作的專門人才。
2011年12月16日,來自泛珠三角9個省、區(qū)、市政府分管應急管理工作的副秘書長和應急辦主任齊聚暨南大學,為即將畢業(yè)的“中國應急管理第一班”的學生們提供就業(yè)咨詢,畢業(yè)生一時炙手可熱。
據(jù)了解,暨南大學之后,多所高校紛紛開設應急管理專業(yè)。2010年5月22日,河南理工大學應急管理學院正式成立。作為應急管理教育工作委員會掛靠單位,河南理工大學應急管理學院擁有公共安全管理和公共事業(yè)管理(應急管理方向與安全社區(qū)建設方向)兩個本科專業(yè)。
2010年9月,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新增設了危機與應急管理專業(yè),成為目前國內第三所設立此專業(yè)的大學。
從專業(yè)需求出發(fā),當前一些地方政府不但從高校招聘應急管理專業(yè)應屆畢業(yè)生,還不斷派官員到高校在職學習。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,目前國內專設應急管理專業(yè)的高校很少,更多是掛在行政管理專業(yè)里。
“要把這個學科真正落地、生根、開花結果,還有一些路要走,有一些任務要完成。”國家行政學院應急管理培訓中心副教授鐘開斌認為。
“應急管理是一個多學科、應用性、綜合性強的學科領域,需深入研究應急管理學科體系的內在邏輯與規(guī)律。”鐘開斌說,“當前有必要開展研究生學歷教育,加強綜合性管理人才培養(yǎng)。”
全面推進應急體制機制
我國經濟實力與幾年前相比已大大增強,但政府應急管理水平提高仍有很大空間。
有關專家建議,利用多種方式,對公眾進行危機管理教育,進行應對重大危機的培訓實踐,廣泛宣傳相關法律法規(guī)和應急預案,特別是預防、避險、自救、互救、減災等知識,增強公眾的危機意識、社會責任意識,提高自救、互救能力,形成全民動員、預防為主、全社會防災減災的局面。
“當前整個國際減災,已由單向逐漸向綜合轉變,由減輕災害向減輕災害風險轉變,由一個國家減災向全球減災和區(qū)域聯(lián)合減災轉變。”李成言說,“中國也應將應急管理與風險管理有機結合起來,變被動應對為主動防范,以現(xiàn)代信息技術為支撐,為應急管理預案建設提供先進的物質技術保障。”
“預警在減少突發(fā)事件危害方面作用非常明顯。”國家行政學院應急管理培訓中心博士、講師董澤宇舉例說,“比如2004年的印度洋海嘯,當時造成將近三十萬人遇難,主要原因在于缺少預警系統(tǒng),沒有向游客發(fā)出預警。”
“目前我國在預警方面相當重視,也在積極投入,包括2010年國家發(fā)改委審批通過《國家突發(fā)公共事件預警信息發(fā)布系統(tǒng)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》,各地都在建設預警,但是還存在很多問題,比較粗放。這就要求我們按照積極相應的原則建設行動導向預警體系。”董澤宇說。
針對中國應急管理的未來發(fā)展,國家行政學院原常務副院長魏禮群指出,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“全面推進應急管理體制機制建設”,以提高基層應急能力為重點,理順各級應急管理體制,強化綜合協(xié)調,完善應急決策指揮機制,力求實現(xiàn)“快速反應、高效運轉”。
從當前基層應急能力不夠,投入有限的現(xiàn)實情況出發(fā)。魏禮群認為,應加大應急管理的投入,建立政府、企業(yè)、社會組織等多方參與的籌資機制。同時還要加快建立國家巨災保險體系,建立應急管理公益性基金,提高災害救濟補助標準,有效分散風險、減少損失。
“不能一說加強應急管理,就增加機構,就增加公安隊伍。”任玉嶺建議,一是促進應急管理隊伍恪守職責,避免矛盾的累積和事態(tài)的發(fā)展與擴大。二是處理好“管與放”、“疏與堵”的辯證關系,切忌以管代替一切,更要防“以暴易暴”。三是縮小收入差距,推進均衡發(fā)展,是減少應急事件的重要條件。
“除健全、完善‘一案三制’外,應急管理要充分依靠社會力量。”魯照旺表示,“在公共事件發(fā)生時,政府應急管理是否能取得成效,民眾與政府之間的相互信任,具有決定性的作用。”
“由于公共事件具有危險性、緊迫性和不確定性等特征,必須及時處理,所以僅有政府的參與是不夠的。”魯照旺認為,“民眾參與應急管理,可以凝集整個社會的力量,有利于社會秩序的穩(wěn)定和公眾對公共危機決策的認同。”